中国已成为数字创新企业的乐土,同时也是数字前沿技术的投资大国
从一些传统的衡量方法来看,目前中国的数字技术发展水平和普及率在全球仅仅居于 中游。2016年世界银行“数字技术普及应用指数”将中国列为131个国家中的第50位;而 在世界经济论坛“网络就绪指数”当中,中国在139个国家里排名第59位3 。这一类排名 往往以全国平均发展水平作为衡量依据,因此无法全面体现行业动态与消费者行为的 作用,但这些因素恰恰是中国迅速跃居全球数字大国的推动力。我们认为,这些排名表 明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力,中国的数字化发展前景远比许多关注者认为的更加宽广。
中国现已成为全球电子商务和数字化支付的领头羊,孕育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独角兽公司
过去十年来,中国已在多个领域成为了全球数字经济引领者。以电子商务为例,十年前 中国的电商交易额还不到全球总额的1%,如今占比已超过40%,据估算已超过英、美、 日、法、德五国的总和。中国电商巨头的一些早期投资者已经获得了数千倍的投资回 报。移动支付在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中的渗透率也在迅速增长,从2013年的25%提升 到2016年的68%。2016年,中国与个人消费相关的移动支付交易额高达7900亿美元,相 当于美国的11倍。中国市场的规模如此之大,即便只是渗透率的小幅度增长也能产生巨 大的变化。在数字支付领域,(与个人消费相关的)银行卡支付业务每向移动支付转化 1%,后者的交易额就将提升800多亿美元。投资者对中国的初创企业青眼有加,往往对 其增长潜力抱有很高的期望。在金融科技领域,全球每23家非上市“独角兽”中就有
1 “独角兽”指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非上市初创企业。
2 数字技术普及应用指数(Digital Adoption Index)的计算依据是数字业务的整体普及率、公民互联网与移动 访问量和在线公共服务。而网络就绪指数(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的计算依据是宏观经济环境、数字 技术就绪程度与基础设施、数字技术使用率以及网络的社会经济影响。
9家是中国企业,而且占据了全球金融科技企业总估值的70%以上。在全球262家“独角 兽”中,三分之一是中国公司,占全球独角兽公司总估值的43%(见图1)。投资者对中国 数字企业的潜力充满信心——两家中国共享单车企业的总估值已经达到60亿美元,比 韩国最大的两家航空公司共计50亿美元的总估值还要高。
中国是全球领先的数字技术投资国之一
中国的数字化投资与初创企业生态圈的活跃度在全球名列前茅,而且不断增长的中国 风投行业对数字化领域愈发关注。从整体上看,中国风投行业发展迅猛,投资总额从 2011-2013年的120亿美元迅速增至2014-2016年的770亿美元,在全球风险投资中的占 比也从6%相应提升到了19%。大部分风投资金流向了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数 字企业。中国对某些关键数字技术的风投规模位居世界前三,包括虚拟现实、自动驾 驶汽车、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及人工智能(见图2)。
1 根据风险投资者的国籍而区分。共同投资交易则计入各个国家。对拥有多种技术的初创企业的投资分类计入各项技术
资料来源:PitchBook;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
三大因素表明中国的数字化发展存在极大潜力
中国的数字化潜力远超许多关注者的预期。我们持乐观态度的原因有三个:其一,中国 庞大的本土市场具备规模优势,并且拥有极为活跃的数字“原住民”(25岁或以下),有 助于持续推进数字技术的快速商业化;其二,原来以BAT三巨头为核心的数字产业生 态圈如今正在不断拓展深化,竞争也趋于激烈;其三,政府监管者在早期为创新企业 提供了蓬勃发展的空间,如今更是大力推动前沿技术的投资和应用,为中国飞速成长 的数字化行业提供支持。
因素1:中国市场体量庞大,拥有可观的年轻网民,为数字商业模式迅速投入商用创造了 条件
中国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有利于数字企业不断试水,更有助于其快速实现规模经济。 而且中国数字消费者的优势不仅在于规模,更在于对数字化技术的热情追捧——在中 国消费者的支持下,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创新成果迅速普 及,也带动了中国数字化企业及其商业模式的竞争力进一步走强。 2016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达到7.31亿,超过了欧盟和美国网民的总和。中国还拥有6.95 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95%),而欧盟仅有3.43亿(79%),美国仅有 2.62亿(91%)。属于数字“原住民”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多达2.8亿,几乎与美国互联网用 户总数相当。中国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和年轻用户群体加快了数字化的普及速 度。(见图3)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能够娴熟地掌握数字技术,而且手机的使用已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中国有25%的互联网用户仅通过手机上网,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仅有5%。移动端销售额 约占中国总体电商销售额的70%,在美国仅为30%;中国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约为68%, 而美国仅为15%。中国用户每月在社交应用上花费的时间比美国用户多10小时。根据麦 肯锡《2017中国数字消费者研究》报告统计,2017年约有31%的微信用户在微信平台上 有过购买行为,而这一数字在2015年仅为13%5 。该报告还显示,有83%的互联网用户使 用过O2O服务(“线上到线下”服务),而这一数字在2015年仅为41%。 庞大的城市规模同样为中国经济的规模优势做出了贡献。中国拥有22个人口超过500 万的城市,而美国仅有1个,欧盟仅有4个。人口稠密的大城市不仅吸引了众多投资者 和企业家,更为企业试水数字化技术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研究机构PitchBook的统 计,2016年流入北京的风险投资高达209亿美元,而流入伦敦的仅为34亿美元,流入洛 杉矶的仅为30亿美元,流入柏林的仅为10亿美元。中国许多地区的数字化发展水平与 世界发达地区不相上下,甚至更胜一筹。以北京和上海为例,截至2016年,两地已有超 过90%的家庭接入了互联网,这个比例与纽约基本持平,略高于旧金山(88%)6 。
据估算,北京居民通过打车APP出行的次数是纽约居民的8倍之多。城市是中国数字 化创新的温床,城市规模是O2O消费的驱动力。中国最大的在线订餐平台之一“饿了 么”2016年在上海地区配送的订单量约为2亿单,相当于全美当年网络订单总量(包括 直接配送和门店自取在内)的10%左右 。
规模优势催生独特解决方案
手机用户和数字化用户的庞大规模为中国的数字企业带来了独特的挑战。举例而言,中 国电商企业经常在特定日期搞促销,而中国又拥有规模惊人的网购群体,二者叠加就会 导致购物需求的强烈波动——高峰期的电商交易额与平时足足相差11倍(在美国仅为 3倍),因此制定解决方案管理需求的骤升就变得非常重要。举例而言,中国的“光棍节”。
如今已成为一场网上购物狂欢节,因此每年“双十一”期间的购物需求都会大增。阿里 巴巴2015年的电商销售额为143亿美元,2016年则直接飙升到了178亿美元,单日销售额 超过巴西2016全年的预计销售总额8 。同时,销售量的大幅波动也会对终端配送产生影 响。对比中美两国顶尖电商企业的订单量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高峰时段的包裹投递量 是平时的12倍左右,而美国企业仅为9倍(见图4)。 高峰期电商交易量显著波动等挑战催生了一系列全新的解决方案。2016年“双十一”期 间,阿里巴巴的支付平台每秒处理12万笔交易,处理能力约为另一家领先的全球支付 平台的三倍9 。此外,中国的云供应商保持着计算效率的世界纪录。在被誉为“计算奥 运会”的Sort Benchmark全球年度竞赛中,中国企业近年的表现愈加亮眼。在2013年 的竞赛当中,有一项比拼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将1万亿条无序的100字节记录从小到大 进行排序,雅虎以1.4TB/分钟的处理速度创下纪录。从那以后,中国企业连续三次打 破此项纪录:2014年百度达到8.4TB/分钟,2015年阿里巴巴达到18.2TB/分钟,2016年 腾讯达到60.7TB/分钟10。在2016年Sort Benchmark成本效益竞赛中,阿里云以144美 元/100TB数据的最低排序成本创下纪录。而2015年和2014年的纪录保持者均是美国 公司,成绩分别是155美元和451美元。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出色的成本效益能够为企业的 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主流之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 和学习速度必然不断提升,从而进一步扩大先行企业的创新优势。
因素2:资本雄厚的BAT三巨头建立的丰富数字化生态圈如今正在不断拓展延伸
客户的痛点蕴藏着创新的机遇。庞大的客户规模与使用强度让中国成为孕育前沿数字 技术的实验场。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不断淘汰低效、零散、低质的线下市场、提升技 术性能、刷新世界标准,占据了国内数字产业的统治地位。它们不断发展出强大的新能 力,也拓宽了以BAT三巨头为核心建立的丰富的数字化生态圈。如今,“独角兽”和初创 企业的数量正在迅速增长,传统企业也在不断扩展业务平台,在此过程中,中国雄厚的 制造实力为实体创新与虚拟创新独特、快速的结合提供了条件。 效率低下的传统行业让BAT等企业获得了创新空间 中国有很多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平均水平的15- 30%11。不少传统行业效率很低,行业过度分散、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司空见惯。不过, 这一现状为数字化企业带来了创新空间,提供了崭新的市场切入点,也为客户提供了全 新的价值。语音识别技术就是较为活跃的一个数字创新领域(参见附文1:语音识别解 决方案为何风靡中国市场)。
与美国相比,中国企业需要应对的规模及波动性挑战更大,因此有利于发展出更强大的技术处理能力